由“治”向“用” 吉林梨树打造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
近年来,吉林省梨树县加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打造绿色种养循环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变污为宝”的新路。
梨树县作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畜牧大县,目前全县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场达到258户,散养户近9万户。猪存栏150万头、牛存栏44万头、羊存栏20万只、禽存栏2000万只,粪污总量每年就达到355万吨。
高密度的畜禽养殖、低层次的粪污处理,一度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沉疴恶疾。梨树是如何解答这道难题的呢?
用活政策 让“良计”变“粮计”
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得先让农民过了“花钱”那道观念上的坎儿。梨树县除了做好宣传引导,便在政策支持上投入真金白银,减轻养殖户的负担。梨树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推进此项工作;印发了《梨树县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力推动这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民使用腐熟好的堆沤肥或完全腐熟发酵的农家肥,一垧地用量在20立方米以上,可以补贴600元……
创新模式 让“良田”变“粮田”
良田千里,未必是产粮“高手”。梨树县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为抓手,坚持发展与利用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持续推进种养循环模式。
梨树镇前房身村是全县最大的肉牛养殖村,存栏7100头,人均养牛5头以上。村集体通过村民大会研究,确定对养牛户每头牛每年收取30元粪污处理费用,在村边荒地建设2个符合“三防”要求的粪污集中收储点轮流使用,村民自行将牛粪运送到收储点,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堆沤管理。
喇嘛甸镇兴达农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的是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利用微生物菌剂在圈舍喷施,有效降低粪污恶臭味道,减少蚊蝇,产生的粪污可集中堆沤还田,也可直接带菌还田,这种方式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
卢伟种植合作社,则始终秉承以保护黑土地、提高耕地地力为主发展农业,与周边养殖场户签订粪肥购买协议,将农户自己没有出口的粪污收集,经过堆沤发酵还田。这样既保护了黑土地,粪污又得到有效解决,还能享受政策的补贴。
首尾兼顾 让“风景”变“丰景”
2022年,梨树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2.14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围绕“秸秆离田”“秸秆变肉”“种养循环”,梨树县以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子”,盘活出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一盘“大棋”。来自县农业农村局的一份数据显示:使用堆沤还田的土地每公顷节本增效450元以上,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土壤pH降低0.3个单位。
目前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县25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正逐步建立完善粪污收储运体系,全县分布721个村屯粪污收集点,转运域内7个区域性畜禽粪污处理中心满负荷年可处理85万吨,各乡镇分布村级187个堆沤场、屯级1253个堆沤点,使全县未利用的畜禽粪污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同时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对违规倾倒、乱堆乱放粪污现象进行常态化、高频次、高效率从严管理,做到发现一起、处罚一起、教育一起。
变“废”为“宝”,打造“净地”。如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然成为梨树绿色发展的“良方”,为“梨树招牌”注入了绿色“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