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双山鸭场社区建设纪实
——双山鸭场社区建设纪实
古朴村落彰显时代建筑典雅,洁净的板油路诉说着社区的文明;彩涂墙壁色泽鲜明一致,宣传画廊传递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门前小路沟渠整洁顺畅,成行果树蓓蕾争艳吐芳-------这是笔者对鸭场社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大哈拉巴山脚下的双山鸭场
面积不大:6.4平方公里;人口不多:4000多人;交通便利:长郑公路穿场而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人们创造财富缔造了便利条件。生活在大哈拉巴山脚下的这个村落,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生活富足的国营单位,她曾经的辉煌让这里的人们自豪。
但由于企业性质和体制的原因及社会管理的长期缺失,加之连续遭受“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冲击,以及为谋生计形成的一家一户庭院养殖的无序状态、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累使原本清山水秀、富饶美丽的鸭场逐渐变成了养殖产业萎缩,加工生产落后、企业发展颓废,村民生活无章、粪堆垃圾遍地、道路坑洼不整的颓败景象。
改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鸭场人在回味着过去辉煌的同时,也在企盼着未来生活的重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有农垦企业形势的变化,双山鸭场人痛定思痛,对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紧抓机遇,步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列,并于2009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推进村”。
尤其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安排部署和对区委“一核两翼,三城四区”的总体思路的发展要求,场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此场党委成立了“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文明宣传和环境改造,加大资金投入,有效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
两年来,他们克服资金困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80多万元建设禽畜粪便处理加工厂一个、污水处理氧化塘一个、垃圾中转站一个,在居民生活区建立了65个垃圾投放点,购置了环卫车辆,修整美化了村容村貌,同时修缮了学校、幼儿园、职工医院、新修建了综合文化站,已建和在建文化广场、活动广场、健身广场各一处,安装各种健身器材30余套,在主要街区设立太阳能路灯100盏,建立文化宣传墙3处。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鸭场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此,招商引资工作也大见成效,原有的传统产业再现生机。
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方式推进环境整治
随着双山鸭场自身的发展,场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思考与摸索、学习和借鉴,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会管理模式。2012年3月,双山鸭场中心社区应运而生。社区配置工作人员10人,开设了党建宣传、文化教育、民政残联、公安司法、救助、城建、国土资源、计划生育、劳动与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服务窗口。
自社区成立以来,累计发动干部和居民群众近万人次,调用车辆600余台次、清理垃圾6000余方、路障600余处、义务植树2万余颗,种植各类花草50000余平。
“如今双山鸭场社区成立了综合执法队、卫生清洁队。他们节假日不休息,每天清晨五点就早早的上街巡视、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不仅社区工作人员如此,场领导班子也经常上街检查,自发的参加铲草、种花、植树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主任隋占山向我们介绍说,“由于社区任务重,人手少,我们还雇佣了当地一名捡破烂的老年人负责捡拾白色垃圾,每月薪酬100元,捡拾的白色垃圾部分可以卖钱,既增加了收入,也美化了环境。”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双山鸭场不仅环境美了,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双山社区,花香阵阵,树木婆娑。夜晚的活动广场,喇叭阵阵,锣鼓喧天,笑声不断。充分展示着鸭场人团结和谐、积极乐观、无畏进取的精神风貌。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2012年,双山鸭场获得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区获得市级“十星级先进社区”;双山鸭场绿野村获得市级“环境整治先进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