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代代传
窗外漫天飞舞着洁白的雪花,将空气荡涤的更加清新。放假在家正看书的朱跃文侨,敏感地觉察到卧床的爷爷屋里有动静,便急忙跑了进去,当她掀开被子,一股臭味直熏鼻子,她立即拿出手机:“爸呀,快回来吧,我爷爷拉了……”“好,你先照顾点,我马上到家。”接过女儿的电话,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河垦区营销部经理朱士国,迅速开车往家里赶,经过父女俩一阵紧张的换洗,又给老人收拾干净了。
父亲今年85岁,2006年患脑血栓,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言语含糊不清。为给父亲治病,朱士国从不吝啬金钱,到药店总是挑最好的药品买。说起这12年来全心尽力照顾父母,教育孩子的事,朱士国娓娓道来:“常言道,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应尽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当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言传,就是用语言开导孩子不说假话空话;身教,就是给孩子树立孝敬老人、勤俭持家的标杆,这是最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家风,在生活中家长的举手投足,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今年48岁的朱士国1990年参军、第二年加入党组织,在部队当通讯员并学会了开汽车。1993年退伍后与辽河农场小宽分场卢家沟的姑娘刘秀芝结婚。谈起这些年和朱士国一起生活的看法,妻子刘秀芝深有感触。“我和朱士国结婚时,他家穷的倒立起来都掉不下一个钢镚。”她笑了笑接着说:“那时我有工作,朱士国没工作,可我看他参过军、是党员、人品好,就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说起婚后的艰苦日子,刘秀芝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他们一家老老少少10多口人,为了他大哥、二哥结婚,欠外债3万多元,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借米下锅。为帮助他家摆脱生活困境,结婚时我不但一分钱彩礼没要,婚后还拿出自己的积蓄2000多元帮助还欠,并为他家种地买种子化肥,但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朱士国勤奋能干,吃苦耐劳,他先后在辽河垦区地税局工作过、自己开过饭店、养过猪养过狗。为全心全意照顾好父母,2001年朱士国在孤家子镇建起三间大瓦房,将父母从小城子镇同庆村7社接过来,让父母住在东间,自己一家4口挤在西间。当时老家有人说:“朱老疙瘩说接父母去他们家住,说不定是图的他爸妈老房子财产……”后来,老家有人到孤家子镇买化肥,顺便到朱士国家里看看,当看到朱士国确实在孤家子建起三间大瓦房奉养老人时,对他彻底信服了。朱士国的大哥在金山乡务农、二哥在东河乡务农,姐姐嫁到小宽镇的农民家庭,家境生活都很一般。这些年来,朱士国从不跟哥哥姐姐们计较供养老人的事,过年过节不管谁来与不来,给老人买不买礼物,给不给老人钱,朱士国毫无怨言,来了热情款待,不来从不埋怨。
其实,朱士国身体并不好,患有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血糖高、心脏也不好。为了让他休养一段时间,大哥朱士广把父亲接到自己家照顾。过了两个月,朱士国到大哥家一看,老人身上长了褥疮,眼睛也睁不开了,又将父亲接回家里亲自伺候。为了照顾好父母,朱士国经常给老人洗脸、洗脚、剪指甲、擦洗身体。2010年,当时母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肺心症、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等,最后发展到肺心病综合症。母亲病重期间,每顿吃的很少,但一天要吃四、五次,甚至六七次。为了好消化,朱士国每天亲自给做些稀粥烂饭。对老人极有耐心,从不嫌脏怕累,即使母亲半夜要吃,也立即起来给做饭。老人想吃饭时,常常用痒痒挠敲敲暖气管子,声音顺着暖气管道从东屋传到西屋,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朱士国听见之后立马起身穿上衣服,给老人生火做饭,一直伺候到母亲满意而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今年23岁女儿朱跃文侨,毕业于东北师大,现在攻读理工大学研究生,她不但学习好,还喜欢书法,其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大奖;儿子朱跃文强在小学6年读书,也是品学兼优。两个孩子每次回到家里,首先到爷爷奶奶房间看望,并常给老人买点好吃好喝的哄老人开心,并经常绘声绘色将学校和班级里的见闻讲给老人听,逗得爷爷奶奶开怀大笑。家风是以爱为底色,以孝为笔墨绘出的一幅水墨丹青,看起来质朴,却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