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走千村| 棚膜之下 采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当夏日的微风拂过梨树县广袤的黑土地,一个个温室大棚内生机勃勃。嫩绿的豆角藤蔓顺着支架攀爬,圆润饱满的番茄挂满枝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农户们穿梭其间,悉心照料着这些承载着希望的果蔬,欢声笑语不时从棚内传出,奏响出乡村振兴的欢快乐章 。
近年来,梨树县紧紧抓住棚膜经济这一“绿色引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棚膜产业连成片,家家户户把钱赚。”这句在梨树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生动地描绘出当地百姓依靠棚膜经济走上致富路的生动场景。如今,梨树县的大棚里四季瓜果飘香,奏响的是一曲曲富民强音。
奏响增收曲,鼓起百姓“钱袋子”。走进梨树县喇嘛甸镇盛园蔬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原先都是钢架大棚,现在年产值300万元以上!每天用工70余人,能采摘5000余斤果蔬发往全省各地。”合作社负责人王彦自豪地对记者说。52栋土墙温室大棚内,黄瓜、西红柿等各类蔬菜一应俱全。通过数字化操控升级,合作社还搭上电商快车,仅草莓番茄每天通过直播就能销售400至500斤。
在梨树镇高家村,棚膜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今年60岁的种植大户任长海正在大棚里仔细查看豆角长势,他双手布满老茧,动作却娴熟利落。“以前靠天吃饭,种菜不扣大棚总担心收成。自从跟着村里发展棚膜经济,我种了两栋九月青大棚豆角和1栋大棚西红柿,现在每年仅靠种植棚膜蔬菜收入就能六七万元!” 任长海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眼中满是喜悦。他还介绍说:“县里给我们请专家指导技术,帮忙联系销路。现在我棚里的豆角,还没成熟就有订单了,根本不愁卖!”
不远处,种植大户王继阳承包了7栋大棚种植香瓜,这些香瓜5月中旬即将上市,预计能带来20余万元收入。他说,“我有20多年种植大棚瓜菜的经验了,以前俺守着自家几亩薄田,春播秋收忙乎一整年,到手也就1万多元,刨去种地的各项成本,剩下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生计。”如今,高家村家家户户都参与到棚膜瓜菜种植中,大家紧跟村里发展步伐,凭借棚膜经济过上了好日子。党支部书记聂大威告诉记者,村里家家户户种植棚膜蔬菜,全村年产豆角750万斤,产值达3000余万元,产品远销大庆、北京、浙江等地 。如今的高家村已建成1000余栋大棚,户均3栋,棚膜总面积达32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成功带动周边乡镇形成超大型棚膜核心区。
一亩棚膜十亩田,春夏秋冬都赚钱。
梨树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棚膜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在梨树县,科技为棚膜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凭借先进的四层膜保温技术,农民们最早在1月便可开始播种,4月就能迎来第一茬采收。设施农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菜农王焕章说,“大棚里从1月末就开始忙活,嫁接后的苗抗病又壮实!”
梨树县瓜菜嫁接技术成熟,形成零散农户与工厂化育苗双模式,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一支由农村妇女组成的专业嫁接团队,每人每天能嫁接2000株,日薪200至 300元。为保障育苗质量,县园艺特产管理站成立工作小组,深入棚区从温湿度控制到嫁接养护全程指导。
奏响融合曲,打造产业“新引擎”。2022年,梨树县投入1.3亿元专项债打造棚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与山东寿光龙头企业合作运营,市场年交易批发量可达80万吨,交易额40亿元以上。全县以梨树镇、喇嘛甸镇为核心,重点发展22公里棚膜精品环线;以各乡镇为节点,优化产业布局;全速推进高家村瓜菜批发市场建设,该市场占地200亩、投资5000万元,建成后可带动周边1000人就业。
同时,梨树县积极探索“棚膜 + 旅游”“棚膜 + 采摘”“棚膜 + 电商”等融合模式,不断拓展棚膜经济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梨树县棚室总量达到1.5万栋,面积达2.6万亩,年产蔬菜水果22万吨,产值15亿元 。春风拂过,梨树县的棚膜经济正以蓬勃之势,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