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活力 | 秸秆变细粮——揭秘黑土地上的“节粮革命”
近日,记者来到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将一捆灰褐色的玉米秸秆放入粉碎机,随着机械低鸣,纤维碎屑如雪花般飘落。实验台上,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待检测的样本码放的整整齐齐。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钰冲,正专注地对玉米加工副产物进行筛选、分离与提纯,确保这些非粮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面对记者的疑惑,她转头解释道:“我们要让秸秆从‘粗粮’变‘细粮’。”
这场发生在实验室的“节粮革命”,是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与本土企业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手破解“人畜争粮”困局的关键一役。面对我国饲料粮年进口超2亿吨的严峻形势,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黑土地上“沉睡”的资源——玉米秸秆,若能用科技唤醒这些“废料”,相当于再造一个“隐形粮仓”。
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滕海涛向记者透露,新天龙作为玉米深加工企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玉米加工副产物(如酒糟、DDGS等),我们通过与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合作,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饲料原料,这样就实现了变废为宝,同时也能够激活企业的“沉睡资产”。
在距离实验室几十公里外的梨树县鼎牛牧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上百头肉牛正悠然自得地散着步。看着眼前哞哞叫的牛群,公司总经理王大伟既欣喜又发愁,喂养成本高始终是他心中的一大难题。他指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秸秆垛说道:“听说新饲料用秸秆、玉米加工副产物等非粮原料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就能替代肉牛饲料中的大豆与玉米原粮,要是真能这样,饲养成本可就能大大降低了。”王大伟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牛舍,一边满怀期待地表示:“就盼着农科院的好消息了,希望我的这些牛能早日吃上省粮的‘科技餐’。”
“为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肉牛产业纾困,我们与新天龙实业股份公司联合开展‘肉牛饲料粮减量替代实验’。在我们的基础日粮中能量饲料占比65%,蛋白饲料占比35%,这就需要大量使用玉米和豆粕,而我国玉米生产中饲料消耗占比常年超过60%以上,为解决饲料进口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试图去探索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饲料中蛋白和能量含量,替代主粮的消耗。一方面,这一举措对解决大豆进口依赖有着潜在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养殖户来说,饲料粮的减量替代将直接节约饲养成本。”王钰冲在接受采访时说。
当记者离开时,新天龙的实验室里依然一片忙碌景象,实验器械的嗡鸣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科技助农的交响曲。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浸泡在试管中的“黑科技”,就将化作黑土地上最动人的丰收故事。
初审:马延滨 王瀚
复审:张 健
终审:彭景东